进入湖北高考冲刺阶段,不少家长出于关心,常对孩子说“别紧张,放松点”。然而,这类安慰往往适得其反。心理学研究表明,当人处于高压状态时,被要求“不要紧张”,反而会强化对焦虑的觉察,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情绪不被接纳。更令人意外的是,有些看似鼓励的话语,实际传递了隐性压力,无形中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。

“考不好也没关系。”
表面看是减压,但孩子可能解读为“父母已经预设我会失败”,或认为努力得不到认可。尤其在长期备考投入后,这句话容易削弱其内在动力。
“你看人家谁谁谁,复习得多稳。”
横向比较会触发羞耻感和自我怀疑。高考冲刺本就充满不确定性,他人节奏未必适合自家孩子,盲目参照只会打乱原有计划。

“全家都指望你了。”
即便出于激励,也会让孩子背负过重的情感责任。一旦成绩未达预期,可能产生强烈的愧疚感,甚至影响考后心理恢复。
真正有支持作用的沟通,应聚焦于“过程”而非“结果”。比如问“今天哪科复习得比较顺?”“需要我帮你做点什么?”这类问题传递的是陪伴与信任,而非评判。同时,保持家庭日常节奏稳定——按时吃饭、适度闲聊、不过度追问模考分数——比刻意“营造轻松氛围”更有效。
湖北高考冲刺不仅是知识的较量,也是情绪管理的考验。家长无需成为心理专家,只需少说多听,少评多陪。一句“我知道你很辛苦”,远胜千句“别紧张”。当孩子感受到情绪被理解,而非被纠正,才能轻装上阵,发挥应有水平。





一键拨号
一键导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