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校资讯
更多新闻高考成绩公布后,选择复读的学生带着不甘重新踏入课堂。但如果只是机械重复高三的学习节奏,结果很可能不尽人意。想要在复读一年实现突破,关键在于找到之前学习的漏洞,用新方法填补空白。那么,在武汉高考复读期间究竟该如何调整学习方法,跳出过去的误区呢? 高三时,很多学生陷入“盲目刷题”的怪圈,认为做的题越多,成绩就越好。实际上,大量重复做已经掌握的题目,不仅浪费时间,还容易让人产生“已经学会” 的错觉。复读生首先要戒掉这种习惯,建立“错题本+知识点复盘” 的学习模式。比如,数学考试后,将错题按三角函数、立体几何等板块分类,分析是因为公式记错,还是解题思路有误导致丢分。通过这种方式,能准确定位薄弱环节,避免在熟悉题型上消耗精力。 还有些学生高三时过分依赖老师的进度,缺乏自主规划,导致复习节奏混乱。复读期间,要学会制定个人学习计划。可以将一年时间划分为基础巩固、专项突破、模拟冲刺三个阶段,每个阶段设定明确目标。比如,在基础巩固阶段,规定每天背诵20个英语高频词汇,完成3道物理基础计算题。同时,根据自身水平灵活调整计划,若发现化学方程式总是记混,就额外增加半小时专项记忆时间,让学习更贴合实际需求。 高三复习时,部分学生习惯单打独斗,遇到难题不愿请教老师和同学,结果问题越积越多。复读生要打破这种封闭学习状态,主动搭建“交流网”。课间遇到不懂的历史事件逻辑关系,立即向老师提问;自习时和同学组队讨论数学压题的多种解法。通过分享不同思路,既能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,还能从他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,避免自己再犯。 另外,高三阶段常见的“重结果轻过程”心态,也会影响学习效果。有些学生只关注考试分数,却忽略试卷暴露的知识漏洞。复读时,要学会“拆解” 试卷,将每道题的得分点和失分点详细标注。比如语文作文,分析自己在立意、结构、语言表达上的不足,针对性积累素材、练习段落写作。这种细致的复盘,能让复习更有方向,而不是盲目追求分数提升。 除了学习方法,时间管理也是复读生需要调整的部分。高三可能存在熬夜刷题、作息不规律的情况,这会导致学习效率低下。复读期间,要建立科学的作息表,保证每天7-8小时睡眠,课间适当运动放松。比如午休后用10分钟散步,既能缓解疲劳,又能让大脑快速进入学习状态。 高考复读不是简单的重复,而是一次自我革新的过程。从摒弃盲目刷题到建立系统计划,从封闭学习到主动交流,每一个学习方法的调整,都在为成绩提升铺路。只有跳出高三时的误区,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,才能在接下来的高考中交出满意答卷。
2025-06-20
高考补习的日子里,不少同学都有这样的困扰:明明花了很多时间学习,可总有几门科目成绩上不去,拉低了总分。薄弱学科就像拦路虎,不解决它们,心里总是不踏实。那么,在湖北高考补习中,到底该如何针对薄弱学科进行重点突破呢? 想要突破薄弱学科,首先得找准 “病根”。有些同学是因为基础不扎实,比如数学公式记不熟,英语单词量不够;有些则是学习方法不对,像物理题只会死记硬背步骤,不懂举一反三;还有些是因为对学科缺乏兴趣,上课容易走神,知识点没掌握。可以通过分析以往试卷,看看失分集中在哪些题型、哪些知识点;也可以和老师聊聊,听听专业的诊断,只有清楚问题出在哪,才能对症下药。 找到了薄弱的原因,接下来就要制定专门的学习计划。补习时间有限,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。不妨把薄弱学科的学习任务拆解成小目标,分到每周甚至每天。比如语文作文不好,那就规定自己每周写一篇作文,找老师批改后再修改;化学推断题总出错,每天抽半小时做几道推断题,总结规律。同时,在时间安排上,要给薄弱学科多留一些时间,但也别忽略其他科目,避免顾此失彼。 学习方法对突破薄弱学科至关重要。对于知识点繁杂的学科,像历史、生物,可以用思维导图梳理知识框架,把零散的内容串联起来,方便记忆。数学、物理这类注重逻辑的学科,错题本是个好帮手。把做错的题整理出来,分析错误原因,是公式用错、思路偏差,还是计算失误?定期复习错题,直到真正掌握。英语和语文的学习离不开积累,每天坚持背单词、读文章,培养语感。遇到不懂的问题,别一个人闷头想,及时向老师和同学请教,说不定他们的一句话,就能让你豁然开朗。 除了学习方法,学习状态也会影响效果。很多同学一学薄弱学科就提不起精神,越学越烦躁。这时候,可以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,比如告诉自己 “今天又弄懂了一个知识点,进步了”,增强自信心。也可以和成绩好的同学结成学习小组,互相监督、互相鼓励。在学习累了的时候,适当放松一下,散散步、听听音乐,调整好状态再重新投入学习。 在高考补习的过程中,针对薄弱学科的突破需要耐心和坚持。找准问题、制定计划、用对方法、保持好状态,一步一个脚印,慢慢攻克这些难关。只要不放弃,曾经的薄弱学科,也能成为提升总分的 “加分项”,为高考成绩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2025-06-03
省级骨干教师6人,市、区学科带头人20余人,高级教师40余人
国骅教育研究院院长
武汉国骅学校名誉校长,国骅教育研究院院长 考试学博士现任华中师范大学考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化学教育研究所所长、教授、博士生导师 湖北省特级教师 湖北长江传媒教育资源总策划 国培计划首批专家组成员 湖北教育信息化规划编制专家组成员 湖北省第九届人大代表 K12在线教育专家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系国家中考、高考质量控制及标准评价课题负责人 大型教育考试及学科竞赛命题人 主要从事教法、学法、考法及教学诊断与质量提升等研究,系《中国考试》、《中学化学教与学》、《教学与管理》等核心期刊编委及专栏作者。 主编的4套中小学系列教辅被评为中国品牌教辅TOP排行榜金奖。 近年来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0多项,著有专著及教材40多部。 先后在SSSCI、cSSCI及核心期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450余篇,其中70多篇被《新华文摘》和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。先后获“全国劳动模范”“人民教师奖章”“全国教改‘十佳’教师”“全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教师提名奖”“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有影响力学者”“全国优秀教育硕士指导教师”“湖北省优秀教师”“湖北省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”“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”等称号,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教育专家。中央电视台、《中国青年报》、《中国教育报》、《亚太经济时报》、《化学教育》等30多家媒体报道了其先进事迹及研究成果。
名誉校长 王后雄
校长
杨友生 湖北省高中特级教师,湖北省骨干教师,湖北省优秀语文教师,教育部2010国培团队成员,武汉市语文学科带头人,武昌名师。在省级示范高中担任多年的教学校长和高中教研室主任,被中国教育学会评为优秀实验校长,被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司评为全国立德树人先进个人。曾在武汉中学等重点中学担任重点实验班班主任,郑华胜、金靖、王红莲、管桦、谢东方等数十名学生考上北大、复旦、浙大等C9名校。近几年在《中国考试》《语文教学与研究》等权威杂志发表论文数十篇,主编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专著《家有儿女●高中篇》《高分领航》《高考古诗文必备》等成为畅销图书,是湖北省著名高考研究专家。
校长 杨友生
教研院长 化学
高级教师,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,中共党员,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化学名师,教研组长,武汉市重点中学学科基地负责人,武昌区教育学会理事,武汉市学科带头人,湖北省优秀教师,华中师大化学教育研究所兼职研究员,华中师大化学教育兼职导师,长期担任高三毕业班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,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,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高考备考经验,教学效果好,所带学生多人考上清华、北大,近几年所带班级学生100%上重点线。
教研院院长 韩高义
高考补习冲大学,金榜题名在国骅
独立校园,学校实行寄宿制、全封闭管理,禁止使用手机,确保学生在校心无旁骛,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。
国骅自创立以来,一直采用全日制授课,吃住学一体,全力陪伴学子备考复习。
国骅教育研究院的专家既是教学名师,也是学术专家,他们教研教学成就卓著,是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教育专家,是各学科的领军人物。专家团队领航掌舵,成家将得到新的飞跃。
国骅现有全职教师60多人,全部来自省、市重点中学。他们常年在重点中学从事教研教学,重点班班主任等工作,功底深厚,经验丰富,对新高考把握精准。
学校依托武昌和洪山区的强大的教育资源,教学教研先进,备考信息灵通。严格按照新高考模式选课组班,科学安排作息时间,形成一套完整的新高考备考教学模式。
为照顾部分学生学习情况和灵活的选科组合,开设有精品小班课程,更好的为学生进步保驾护航。
注重个性化教学,为学生提供培优补差服务。日常管理严格温馨,学业督导一丝不苟,励志教育丰富多彩。
名师执教,高效备考。所有教师拥有常年带毕业班、复读班的教学经验,善于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因材施教,让各层次学生精准进步。
为学生的高考保驾护航